第八十二章 愚民尚武-《江湖心远》
第(2/3)页
杨仪正容道:“老臣并非轻视武学之道,亦知江湖中人颇有些超乎常理的能耐,朝中自然应有管制之力。臣意是,陛下不应在此小道上过费心力,反弃大道于不顾。圣人云:上既爱矣,下必纷效,陛下若迷武过甚,引得民间大行武风,却是不大好。”
陈远想了想,道:“如何不好?”
杨仪凝声道:“侠以武犯禁。”
陈远不以为然,淡淡道:“前一句呢?”
儒以文乱法,侠以武犯禁!
杨仪呆了一呆,全句他自然是知道的,却不便说,因为他便是儒。
老人怔怔良久,叹息一声,道:“臣辩不过陛下,然而韩子发此言时,毕竟是法家立场,而其时儒道并未独盛,其后数百年,儒家君臣父子之论,毕竟是最有效的治世良方。侠则不然,热血奔鸣,一言不和,便动手杀人,不服法度,藐视朝廷,此自古至今,从未更改,不得不防。”
陈远又想了想,道:“朕夜读书,有几句话,不知该做何解,杨卿可愿释朕惑?”
杨仪道:“不敢言解,但可一试。”
陈远道:“民可使由之,不可使知之。”
杨仪变色,胡子翘起,道:“此句断之不通,大违夫子本意。”
陈远笑道:“只可让百姓知晓做甚么,不可使他们明白这其中的道理,这岂非很明白的愚民之意?”
杨仪神色严肃,郑重道:“此断有谬,应是:民可,使由之,不可,使知之。”
陈远道:“如此断来,孔夫子是不赞同愚民的?”
杨仪正色道:“夫子门下三千学生,七十二贤人,怎会赞同愚民之政?”
陈远点点头,笑道:“也对。下一句是,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,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”
杨仪道:“民心淳朴,路不拾遗,可谓大治。”
陈远也不说对与错,只是又说了第三句:“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,民之难治,在其智多。”
杨仪肃然道:“此言不可片解,却须考虑老子成书之时的大环境,方能作出真正解答。”
陈远挥了挥手,杨仪便道:“当世之时,诸侯倾伐,无义乱战,官员富贵难言,百姓生灵涂炭,老子天生大才,睹此民生艰难之困,自然生出若天下人皆如上古之民那般淳朴无奸,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不义之战,百姓也可得以安歇的想法。”
窗外雨声渐渐低了,却始终不绝,静打芭蕉瘦,敲得那纱窗儿响,陈远道:“依此看来,两位前贤都是不赞同愚民之策了?”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