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791章 朝廷命官不是青皮混混!-《北颂》
第(2/3)页
寇季毫不客气的道:“身为牧民之官,眼中无民,身为朝廷命官,眼中无朝廷,当杀。”
吕夷简闻言,忍不住开口,“直接打杀,会不会有些草率?”
寇季淡然道:“地方官员,大多担任的都是牧民的要职,擅离片刻,很有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损害百姓的事情。所以他们即便要求去,也应当上书吏部,再由吏部呈报到内廷,由内廷裁定。
内廷批示恩准,并且派遣出的继任者到任以后,他们才能离开。
如此,才能不损害百姓,不危害朝廷。”
吕夷简刚要张口,却听寇季又道:“朝廷命官,帮朝廷治理大宋,担着天下千千万万百姓的性命,就必须要有规矩。
不能像是坊间的那些学社、诗会,想来就来,想走就走,好无规矩可言。
民间的青皮混混,在组成帮派的时候,尚且知道什么叫帮规,尚且知道入了帮,就不得轻易背叛。
朝野上下的官员,难道连一群青皮混混都不如?”
此话一出,垂拱殿上百官们的脸色都不好看。
寇季此话,等于是指着鼻子在骂人,偏偏他们还不能还嘴。
一位侍御史咬咬牙,出班道:“若是官员奉丁忧呢?也要等到朝廷派遣的继任者到了以后才能离开吗?”
寇季脸色微微一正,道:“自古忠孝难两全。真要是孝顺父母,为何不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时候,就主动提出回乡去奉养双亲?
就像是包拯那般。
为了奉养双亲,纵然是官,也不愿意做。
一个个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时候,不回去守在他们床前尽孝,等到父母故去,才回乡去祭奠、操办后世,为其守墓三载。
那是孝顺吗?
那是做给人看。
在其眼中,前程、官位,比孝顺更重要。
生前不孝顺父母,只知道一味的奔前程。
父母故去以后,为其哭嚎,为其守孝,宣扬自己孝顺。
如此孝顺,不要也罢。”
说到此处,寇季环视垂拱殿内的百官,道:“诸位中间也有不少年长者,也有儿孙。诸位将心比心的体会一下,就应该明白,什么才是真孝。
我大宋推崇孝,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们孝顺父母。
不是为了做样子。
如果仅仅是为了做样子的话,那我大宋还推崇什么孝道。”
寇季目光落在了那位侍御史身上,“所以,丁忧不足以成为地方官员可以随意挂印而去的借口。我大宋也不该有那种随意挂印而去的官员。”
寇季一席话说完。
百官们沉默不语。
寇季算是给百官们上了一课,顺便百官们中间宣扬的虚假孝名,给扒了一个干干净净。
赵祯见百官们默不作声,便咳嗽了一声,道:“凡事也有例外,地方官员任职在外,家中父母总有突然患上重病,突然离世的。
父母突然离世,地方官员事先恐怕也不知情。
所以,朕可以给予一定的便利。
但在离开地方衙门的时候,必须向朝廷递上奏折,申明其中的原由。”
赵祯这一番话说完,百官们没人开口,此事就算定下了。
当即。
赵祯对吕夷简三人道:“内廷议一议此事,将此事整理成具体的条文,朕过目以后,会明发天下,将其立为条例。”
吕夷简三人齐齐拱手。
“喏……”
赵祯继续道:“开封府权知府何在?”
开封府权知府出班。
“臣在!”
赵祯沉声道:“派人带一些粮食去祥符县看看,确保那些被毁了庄稼的百姓,有粮活命。同时将大佛寺的寺田,分配给那些百姓,以作补偿。
然后再查一查大佛寺的僧众去了何处。
查清楚以后,将其定为钦犯,下发海捕文书给地方各级衙门,将其捉拿归案。、
捉到了以后,也不必审。
一并发配到北疆去。”
说到此处,赵祯缓缓站起身,掷地有声的道:“朕容不下那些拿百姓性命当儿戏的人。”
“散朝!”
“臣等恭送官家!”
赵祯甩着袖子走了,百官们三三两两的离开了垂拱殿。
吕夷简三人晃晃悠悠的走到了寇季身边。
王曾感慨道:“你和官家打的好算盘。”
寇季淡然道:“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。”
王曾哼了一声,没有说话。
张知白笑着道:“有一桩正事要跟你说一下。”
寇季做出了一个愿闻其详的神色。
张知白道:“汴京城内各家寺庙清查出的田产超过了十万亩,其中不少田产在汴京城外。老夫三人商量了一下,决定将那些田产分发给汴京城各处的穷苦百姓。
老夫三人已经分别从户部和开封府,拿到了百姓们的籍册,以及真正贫寒百姓的名册。
再过几日,就要分配田产。
为了避免百姓们为了争田产,发生械斗,所以需要调遣一些兵马从旁协助。”
寇季略微愣了一下,沉吟道:“需要多少?”
张知白坦言道:“三千!”
寇季缓缓点头,道:“回头我从捧日军中调动三千兵马,协助你们。不过在兵马离营的时候,你们必须向官家说明此事。”
张知白点头道:“老夫知道其中的轻重。”
张知白之所以找上寇季调遣兵马,而不是兵部尚书李昭亮,那是因为在汴京城内,兵部掌管的兵马不多。
汴京城内,兵部掌管的兵马,只有五城兵马司和巡检司,还有开封府的衙兵。
五城兵马司和巡检司的兵马,有守卫汴京城的职责,轻易不好动用。
开封府衙兵数量只有一千,不够张知白所需要的数量。
所以张知白才从禁军中借兵。
毕竟,守在汴京城外的捧日军,如今一直闲着。
也能轻易的调动出三千兵马,还不用负担其他的费用。
更重要的是,禁军出动,能镇得住场子。
第(2/3)页